I、博士招生專業、研究方向及導師
招生專業:生物醫學工程(083100)
序號 |
姓名 |
研究方向 |
1 |
生物醫學顯微成像光譜技術 |
|
2 |
康復醫學工程;醫用柔性傳感技術;光機電一體化設計技術 |
|
3 |
醫用光學成像技術;醫用激光技術 |
|
4 |
光健康工程;光學顯微內窺成像;應用光電子技術 |
|
5 |
生物醫學光子學;醫用光學成像;光學相干層析成像 |
|
6 |
超分辨顯微光學成像;醫用光學成像 |
|
7 |
全固態激光及其變頻技術;醫用拉曼光譜診斷技術 |
|
8 |
微光學技術;生物醫學成像光譜技術 |
|
9 |
光學顯微成像技術;單分子單細胞生物物理 |
|
10 |
低場/超低場/零場磁共振;新一代腦磁圖技術;磁共振定量技術 |
|
11 |
智能影像處理;智能腦機接口;醫療大數據分析 |
|
12 |
基于智能計算的精準醫療;手術導航及機器人;低劑量錐束CT成像 |
|
13 |
醫學影像分析處理與可視化;醫學影像云計算平臺技術;醫療健康大數據技術及應用 |
|
14 |
生物醫學超聲;醫學信號處理;壓電材料、器件與應用 |
|
15 |
臨床檢驗醫療儀器 |
|
16 |
微納生物醫學傳感技術;單分子醫學檢驗技術;精密儀器光機電技術 |
|
17 |
單細胞分析技術;高性能探針技術;新型藥物遞送技術 |
|
18 |
生物標志物的研究;腫瘤的分子機制;精準醫學 |
|
19 |
分子診斷、體外診斷、精準醫療 ;腫瘤早期篩查和診斷;核酸熱力學 |
|
20 |
體外分子診斷方法和應用;癌癥早期篩查和診斷;核酸雜交與結構 |
|
21 |
腺相關病毒(AAV)基因治療;基因定點整合 |
|
22 |
類腦器官修復神經系統損傷;組織工程與器官重建 |
|
23 |
基于干細胞和生物材料的組織工程; 再生醫學 |
|
24 |
人工智能在宮頸癌篩查中的輔助診斷;基于偏微分方程的醫學圖像增強 |
|
25 |
生理信號采集分析技術;人因工程技術 |
|
26 |
膠質瘤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分子機制;腫瘤治療新手段;腫瘤的分子診斷 |
|
27 |
神經元雙光子動態成像技術;自然智能學習的神經編碼機制 |
|
28 |
高壓脈沖電場與等離子體的生物醫學應用;脈沖電源與等離子體源的研制;生物介電與阻抗診斷技術 |
|
29 |
生物醫學電鏡成像與深度學習三維重建;神經聯接組學與神經疾??;腫瘤微環境與超微病理學 |
|
30 |
控芯片技術 |
|
31 |
生物分析化學;DNA納米技術 |
|
32 |
微型超聲換能器;超聲成像系統;光聲成像 |
|
33 |
數據驅動建模與控制;光機電系統集成與控制;光生物學效應的量效關系與光治療 |
|
34 |
基于薄膜電子器件的生物傳感器設計、系統集成、數字微流控系統開發 |
|
35 |
微流控芯片制造技術開發;單細胞、單分子分析;稀有細胞捕獲、鑒定及分析 |
|
36 |
微生物與免疫學;體外診斷技術與方法 |
|
37 |
介入超聲成像;介入超聲治療;超聲成像治療一體化 |
|
38 |
微納光子集成芯片;單分子熒光檢測;新一代基因測序 |
|
39 |
生物醫學傳感、生物化學;腫瘤液體活檢技術;單細胞檢測與分析 |
|
40 |
智能醫學影像分析;先進X線成像技術 |
|
41 |
崔繼承 |
醫用光譜技術、光電儀器開發 |
42 |
醫用光學技術及診療設備研究 |
|
43 |
腫瘤耐藥機制;環境與生殖健康;納米材料生物效應評價 |
|
44 |
凝血檢測技術;胚胎培養與監測技術 |
|
45 |
于海利 |
輔助生殖技術、光電儀器開發 |
46 |
生物醫學成像與拉曼光譜技術;微生物檢測與分析;單細胞組學 |
|
47 |
醫用光學內窺成像;光電診療技術;生物醫學光譜技術 |
II、碩士招生專業、研究方向及導師
招生專業:光學工程(080300)/電子信息(085400)
序號 |
姓名 |
研究方向 |
1 |
唐玉國* |
生物醫學顯微成像光譜技術 |
2 |
武曉東* |
醫用光學成像技術;醫用激光技術 |
3 |
熊大曦* |
光健康工程;光學顯微內窺成像;應用光電子技術 |
4 |
史國華* |
生物醫學光子學;醫用光學成像;光學相干層析成像 |
5 |
王弼陡* |
臨床檢驗醫療儀器 |
6 |
董建飛* |
數據驅動建模與控制;光機電系統集成與控制;光生物學效應的量效關系與光治療 |
7 |
崔錦江* |
醫用光學技術及診療設備研究 |
8 |
醫用機器視覺檢測與模式識別;光電醫療儀器 |
|
9 |
高靜* |
全固態激光及其變頻技術;醫用拉曼光譜診斷技術 |
10 |
鞏巖* |
微光學技術;生物醫學成像光譜技術 |
11 |
激光醫用儀器 |
|
12 |
生物光學成像 |
|
13 |
超分辨成像 |
|
14 |
簡小華* |
微型超聲換能器;超聲成像系統;光聲成像 |
15 |
非成像光學設計 |
|
16 |
李輝* |
光學顯微成像技術;單分子單細胞生物物理 |
17 |
光學成像技術 |
|
18 |
李英志 |
光柵制造、檢測及應用 |
19 |
激光散斑成像;多幀圖像超分辨重建 |
|
20 |
臨床檢驗分析儀器 |
|
21 |
醫用全固體激光器設計及非線性頻率變換技術的研究 |
|
22 |
魏通達 |
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 |
23 |
肖昀 |
顯微光學成像 |
24 |
徐正平 |
運動控制及嵌入式系統設計 |
25 |
楊西斌* |
醫用光學內窺成像;光電診療技術;生物醫學光譜技術 |
26 |
醫用激光器件及應用 |
|
27 |
張運海* |
超分辨顯微光學成像;醫用光學成像 |
28 |
趙建* |
人工智能在宮頸癌篩查中的輔助診斷;基于偏微分方程的醫學圖像增強 |
招生專業:生物醫學工程(083100)/電子信息(085400)
序號 |
姓名 |
研究方向 |
1 |
崔崤峣* |
生物醫學超聲;醫學信號處理;壓電材料、器件與應用 |
2 |
周連群* |
微納生物醫學傳感技術;單分子醫學檢驗技術;精密儀器光機電技術 |
3 |
智能康復輔具與機器人 |
|
4 |
超低場/零場核磁共振技術;新一代腦磁圖技術 |
|
5 |
陳奕博 |
智能物聯網;云邊端協同智能感知;智慧醫療云平臺技術 |
6 |
嵌入式控制技術;質譜檢測技術;光譜檢測技術 |
|
7 |
崔繼承* |
醫用光譜技術、光電儀器開發 |
8 |
戴亞康* |
智能影像處理;智能腦機接口;醫療大數據分析 |
9 |
董月芳 |
圖像處理 |
10 |
杜強 |
先進X射線成像技術 |
11 |
高欣* |
基于智能計算的精準醫療;手術導航及機器人;低劑量錐束CT成像 |
12 |
高玉舟 |
腫瘤標志物檢測、分子檢測 |
13 |
醫療電子與智能信息處理 |
|
14 |
郭振* |
微納光子集成芯片;單分子熒光檢測;新一代基因測序 |
15 |
韓志樂 |
超聲成像系統及成像探頭 |
16 |
大數據;網絡安全;人工智能 |
|
17 |
賈宏博* |
神經元雙光子動態成像技術;自然智能學習的神經編碼機制 |
18 |
姜琛昱 |
醫用光譜檢測技術 |
19 |
超聲高分辨成像技術;超聲導航與手術機器人 |
|
20 |
體外診斷微納傳感器;精密部件機電一體化 |
|
21 |
李棟 |
流式細胞檢測技術;檢測技術與自動化 |
22 |
單細胞空間多組學分析 |
|
23 |
在體熒光探針、診治一體化 |
|
24 |
李銘 |
先進醫學成像技術及圖像分析 |
25 |
醫學圖像智能分析;醫療健康信息學及工程 |
|
26 |
李章劍 |
生物醫學超聲學 |
27 |
生物醫學工程圖像和信號處理 |
|
28 |
生物傳感;石墨電子學;DNA電子學 |
|
29 |
劉濤 |
體外診斷;藥物篩選;生物安全評價 |
30 |
腦機接口高精度編解碼;神經影像處理分析與應用 |
|
31 |
劉仰川 |
X射線斷層成像技術 |
32 |
圖像處理,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 |
|
33 |
壓電換能器及流式細胞術 |
|
34 |
梅茜* |
微流控芯片制造技術開發;單細胞、單分子分析;稀有細胞捕獲、鑒定及分析 |
35 |
醫學影像處理;人工智能;腦與認知科學 |
|
36 |
錢俊 |
醫學電子學 |
37 |
醫療儀器開發 |
|
38 |
邵維維* |
介入超聲成像;介入超聲治療;超聲成像治療一體化 |
39 |
宋一之* |
生物醫學成像與拉曼光譜技術;微生物檢測與分析;單細胞組學 |
40 |
孫海旋* |
凝血檢測技術;胚胎培養與監測技術 |
41 |
生物光子學及流式細胞術 |
|
42 |
王計平 |
智能傳感與信號處理技術 |
43 |
體外診斷技術 |
|
44 |
醫學信息學及工程 |
|
45 |
SPECT系統開發與應用 |
|
46 |
智能圖像分析、手術導航 |
|
47 |
生理信息檢測 |
|
48 |
徐雅潔 |
磁共振技術;電磁場優化設計; |
49 |
楊曉冬* |
低場/超低場/零場磁共振;新一代腦磁圖技術;磁共振定量技術 |
50 |
生物傳感器及其系統 |
|
51 |
于海利* |
輔助生殖技術、光電儀器開發 |
52 |
于涌* |
生理信號采集分析技術;人因工程技術 |
53 |
袁剛 |
智能控制算法;醫學信息工程;智能醫學影像分析 |
54 |
醫用物理治療儀器、機電系統控制技術及應用 |
|
55 |
張若冰* |
生物醫學電鏡成像與深度學習三維重建;神經聯接組學與神經疾??;腫瘤微環境與超微病理學 |
56 |
張寅 |
醫學圖像處理 |
57 |
生物醫學信號無感檢測與處理技術;毫米波雷達圖像分析與可視化;老齡化科技應對技術及應用 |
|
58 |
微納材料與器件的生物醫學應用 |
|
59 |
章強 |
生物熒光成像 |
60 |
趙凌霄* |
醫學影像分析處理與可視化;醫學影像云計算平臺技術;醫療健康大數據技術及應用 |
61 |
鄭健* |
智能醫學影像分析;先進X線成像技術 |
62 |
生物醫學光子學 |
|
63 |
醫學圖像智能計算,影像引導的輔助治療 |
|
64 |
莊杰* |
高壓脈沖電場與等離子體的生物醫學應用;脈沖電源與等離子體源的研制;生物介電與阻抗診斷技術 |
65 |
可穿戴智能多生理參數檢測與健康評估技術 |
招生專業:生物學(071000)/生物與醫藥(086000)
序號 |
姓名 |
研究方向 |
1 |
董文飛* |
單細胞分析技術;高性能探針技術;新型藥物遞送技術 |
2 |
高山* |
生物標志物的研究;腫瘤的分子機制;精準醫學 |
3 |
功能材料與生物醫學檢驗;多重免疫、核酸檢測;稀土金屬標簽及流式質譜應用 |
|
4 |
陳名利 |
生物材料、臨床檢測試劑 |
5 |
血液免疫學;免疫遺傳 |
|
6 |
段生寶 |
醫學免疫學 |
7 |
生物醫學傳感技術(免疫、分子);物理因子生物學效應研究 |
|
8 |
劉曉玫 |
基因治療 |
9 |
分子酶學、酶分子進化、醫藥酶工程、蛋白質工程 |
|
10 |
馬勇* |
體外分子診斷方法和應用;癌癥早期篩查和診斷;核酸雜交與結構 |
11 |
繆鵬* |
生物分析化學;DNA納米技術 |
12 |
孫敏軒* |
膠質瘤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分子機制;腫瘤治療新手段;腫瘤的分子診斷 |
13 |
生殖生育體外診斷研究;微生物感染與控制技術; |
|
14 |
王紅梅 |
體外診斷;輸血安全 |
15 |
殷建* |
腫瘤耐藥機制;環境與生殖健康;納米材料生物效應評價 |
16 |
尹煥才* |
微生物與免疫學;體外診斷技術與方法 |
17 |
余爽* |
基于干細胞和生物材料的組織工程; 再生醫學 |
18 |
張春* |
腺相關病毒(AAV)基因治療;基因定點整合 |
19 |
張京鐘* |
類腦器官修復神經系統損傷;組織工程與器官重建 |
20 |
張威* |
生物醫學傳感、生物化學;腫瘤液體活檢技術;單細胞檢測與分析 |
21 |
鄭岷雪* |
分子診斷、體外診斷、精準醫療 ;腫瘤早期篩查和診斷;核酸熱力學 |
招生專業:機械電子工程(080202)/機械(085500)
序號 |
姓名 |
研究方向 |
1 |
楊洪波* |
康復醫學工程;醫用柔性傳感技術;光機電一體化設計技術 |
2 |
智慧養老解決方案與護理機器人技術 |
|
3 |
精密機械設計、機電系統控制技術及應用 |
|
4 |
謝勁松 |
計算機輔助設計 |
5 |
張舉中 |
智能康復機器人 |
6 |
認知功能VR康復與評估技術;人因工程心理干預技術 |
|
7 |
黎海文* |
控芯片技術 |
8 |
馬漢彬* |
基于薄膜電子器件的生物傳感器設計、系統集成、數字微流控系統開發 |
9 |
可靠性設計及驗證、測試技術與測試性 |
|
10 |
運動功能康復與評估技術;智能康復機器人 |
|
11 |
徐寶騰 |
圖像采集與信號處理 |
12 |
熒光顯微成像和高光譜顯微成像 |
|
13 |
王鐘周 |
凝血分析技術 |
14 |
智能手功能康復機器人 |
注:帶“*”者為博士生導師。